“大一統”的思想
      早在先秦時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統”思想描繪了國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狀態,包括版圖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等要素,其首要途徑就是實現中國疆域版圖的統一。與中國歷史發展相伴相隨的“大一統”理念,無論是人文範圍還是地理範圍都是不斷擴展的。“大一統”的人文範圍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眾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統稱為“中華民族”,其地理範圍在歷史上是指秦漢唐元明清歷代“大一統”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國際法中國所管轄的所有主權領土。“大一統”理念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翻開中國歷史,我們發現有一種理念,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而長盛不衰,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中國人對中國歷史和國家前途的思維模式。有學者稱中國兩千多年大一統思想的最大遺產就是中國人崇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大一統精神,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和靈魂。 

    一、“大一統”的概念 

    《辭海》“大一統”詞條的解釋為:“大,猶言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統一于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能統治全國為大一統。”“大一統”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孔子作《春秋》,在記載列代周王即位時總是冠以“王正月”字樣,對此,《公羊傳?隱西元年》解釋稱:“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後代學者對此段經文有進一步的詮釋,如第一位系統闡釋孔子“大一統”思想的西漢大儒董仲舒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唐代學者顏師古進而解釋:“ 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子,不得自專也。” 從這裡我們可以把握“大一統”的原始意義,即以周朝天子為核心將社會有序地組織起來,使中國完成真正的政治統一。 

    孔子:首創“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的概念及所蘊含的思想,雖然是由後代儒家闡發而成,但的確符合儒家創始人孔子本人的意向。孔子生活在東周王朝衰微、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的年代,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國獲得政治統一。《論語》中所載孔子本人說的另一段話更能表達他的這一思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全國一切重大活動的決定權都應掌握在最高統治者“天子”手中。孔子所追求的天下一統之“王道秩序”,本身就有著歷史的積澱。雖然缺乏完整的史料記載,但我們大致知道,華夏民族居住地區從夏朝建立時起就逐步融合為一個政治統一體,商朝和西周延續了夏代奠定的統一格局,只是在進入東周之後中國才逐漸陷入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但即便在東周時期,“一統”仍然是一種主流的思潮,因此當時流傳著一首著名的詩歌,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首詩被孔子編入中國的第一部詩歌集《詩經》。孔子同時代和稍後時代的學者,大都也宣導“一統”思想,如孟子在回答一位諸侯“天下惡乎定”的提問時,很乾脆地回答“定於一”。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過“ 四海之內若一家”、“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的觀點。 

    當然, “大一統”的含義並非單純指領土的“統一”,它還有著更廣泛的內涵,包括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它們分別可以用孔子所說的“有道”、孟子所說的“定”及荀子所說的“財萬物”來表示。成書于戰國後期的典籍《管子》對“大一統”的內涵作了更系統的概括: “天子出令于天下,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權;以遂德之行,結諸侯之親;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廣明正之伐;攻逆亂之國,賞有功之勞,封賢聖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臺灣學者李新霖總結了“大一統”與“統一”的關係,稱:“所謂一統者,以天下為家,世界大同為目標;以仁行仁之王道思想,即一統之表現。然則一統須以統一為輔,亦即反正須以撥亂為始。一統與統一既有高下……則‘統一’寓於‘一統’之中,自可知矣。”我們也可以說,在“大一統”概念中,政治版圖的“統一”是其途徑,而“天下大治”則是其最終目的,政治上的“統一”是“大一統”理想狀態的先決條件。統一格局有利於加強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有利於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科技水準,有利於促進社會安寧。只要流覽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封建時代幾個最著名的太平盛世,無論是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還是明朝的“永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無一不是在政治統一的前提下出現的。這些歷史經驗,使大多數中國人往往籠統地把“大一統”等同於國家的“統一”。 

    縱觀從秦朝到清朝兩千餘年的歷史, “大一統”的最高境界(“天下大治”)在其中所占的年份其實相當少,即便是“大一統”的起碼狀態(“統一”格局)也不經常。古代歷史上的中國在名義上有四個時期是大統一的局面,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涵蓋了2132年中的1422年,約占總時段的66%,但如果扣除王朝更替時期總是伴隨著的內部混戰和割據狀態(大約是174年,占8%),真正統一的時期只有1248年,約占全部王朝時期的58%。也就是說,封建時代的中國實際上有42%的時間是在非統一的局面中渡過的。但是,“大一統”思想的主要意義並非是作為一種實際狀態存在,而是作為一種理念長期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國家建設思維。作為一種“狀態”或“制度”,“大一統”是斷斷續續的;而作為一種 “理念”,“大一統”卻從未中斷或破碎過,尤其是從西漢武帝(前156—前87年)時期儒教被確立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起,孔子首創的“大一統”思想便越來越滲入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成為中國國民性中難以割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之後,經歷過太多分分合合的中國人反而更加珍視“大一統”的理想,而把實現中國的政治統一當作推動國家興旺發達的首要途徑。
 
 
東方印象(eastimpression.com),中國元素產品購物網,專為鍾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士精心打造,以中國元素產品為承載,或自我樂享,或禮尚往來,盡顯獨特的東方人文氣韻。最美印象,就在東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