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兩種殯葬禮俗的思想鬥爭
  從歷史上看,在一些落後的殯葬習俗方面就存在著鬥爭,一些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提出了殯葬節喪、喪事從簡的主張,象先秦的思想家墨子就嚴厲抨擊厚葬久喪是"綴民之事,庸民之則",提出"薄葬節財"。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就是提倡死者"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執喪二日",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批評厚葬,"重死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絡",認為"薄葬省用",提出"可一薄葬矣"。曹操擔任濟南相時明令"不准厚葬"。明朝李贄一向主張"儉葬"。洪秀全主張"刪鬼神祭禮之類",提倡“婚喪事,總要用只有節,一切舊式歪理盡除”。 

  由此可見,儘管在長期的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中,土葬厚葬佔據統治地位,然而薄葬和厚葬的兩種思想鬥爭卻沒有停止過。在葬法上,或葬在古代就油,從1945年發掘的甘肅省臨挑市窪由史前遺址中,發現盛有人類火化後骨灰的大陶罐。說明在史前就有了火葬,具有文字可靠證,在先秦就有火葬,後又盛行于唐宋,哀征於明清。《墨子。節葬》記載“秦之西有議渠之國其親戚死,聚柴薪而走之”《列子。楊朱篇》有晏平仲關於屍體處置的記載,“祭死,其在我栽費焚亦可”。初漢冬年,佛教傳入我國,對火葬在民間流行有密切關係,到唐宋火葬有進一步發展。 

  但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仍反對火葬。宋朝官吏不斷向皇帝上奏:“放今火葬之慘,日益炙甚,事關風化,理應禁止”因為火葬合乎廣大人民的利益,禁令效果不大。根據十三世紀義大利馬克。波羅的《馬克。波羅遊記》的記載“人死焚其屍”的風俗仍然存在,然而到了明清兩代,統治者嚴厲禁止火葬,並巴禁止火葬列入《大明律》,《大清律》的法律中,採取高壓禁止政策,是火葬的藏法逐步衰落,沒能推行。在葬法上一直到解放後實行社會主義改革,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才逐步由土葬轉向火葬。
 
 
東方印象(eastimpression.com),中國元素產品購物網,專為鍾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士精心打造,以中國元素產品為承載,或自我樂享,或禮尚往來,盡顯獨特的東方人文氣韻。最美印象,就在東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