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上古時代
1、軒轅劍。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2、騰空。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二、三代
1、禹劍。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2、啟劍。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3、太康劍。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4、夾劍。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四尺一寸,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5、定光。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古文篆書。二尺。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6、照膽。殷武丁鑄。銘曰“照膽”,古文篆書。三尺。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6、含光。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承景脊練
7、鎮岳尚方。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8、昆吾劍。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9、駿。周簡王鑄。銘曰“駿大”,篆書。三尺。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0、幹將。吳人幹將、莫邪所造。鐵。《吳越春秋》載:“吳王闔廬使幹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幹將,雌號莫邪。”莫邪
11、越五劍。越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均,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2、越八劍。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3、龍淵。楚命歐冶、幹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幹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4、太阿工布鐵劍三枚太阿工布誡。秦昭王鑄。銘曰“誡大”,篆書。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三、秦漢
1、定秦。秦始王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2、神劍。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3、赤霄。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4、神龜。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5、八服。漢武帝鑄。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6、茂陵劍。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7、毛。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8、衍。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9、乘勝萬里伏。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三尺六寸。莽造威鬥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10、更國。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11、秀霸。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12、玉具劍。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13、龍彩。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14、金劍。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15、安漢。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16、中興。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四、三國
1、孟德。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2、思召。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蜀八劍。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4、鎮山劍。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5、倚天。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青虹。魏武帝鑄。《魏》。
6、三劍。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7、文士劍。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8、吳六劍。吳大帝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9、大吳。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10、流光。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11、皇帝吳王。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五、魏晉南北朝
1、步光。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2、五方單符。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隸書。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
3、神劍。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乙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定國。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于梁。
5、永昌。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篆書。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6、梁神劍。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
7、鎮山。北魏道武帝造。隸書。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8、沉水龍雀。夏赫連氐造。銘曰“大夏龍雀”。《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9、太常。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六、唐朝
1、四尺千金劍。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2、火精劍。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七、宋朝之後
1、酉蕃寶劍。宋。《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2、古銅劍。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3、楚銅劍。宋鄭文所得。《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4、安定劍。明初安定王所貢。《鹹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