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禮俗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一、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節日的全新解釋是:必須選舉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於是便有了節日,而且節日很多,幾乎月月都有。代代相傳的舉國共飲的節日有:

  1、春節
  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寧、長壽。
  “屠蘇”原是草庵之名。相傳古時有一人住在屠蘇庵中,每年除夕夜裡,他給鄰里一包藥,讓人們將藥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時,再用這井水對酒,闔家歡飲,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會染上瘟疫。後人便將這草庵之名作為酒名。飲屠蘇酒始于東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雲,‘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飲用方法也頗講究,由“幼及長”。“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製成的酒,它的飲用方法與屠蘇酒一樣。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周庚信在詩中寫道:“正朝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2、燈節
  又稱元宵節、上元節。這個節日始于唐代,因為時間在農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過去人們都向天宮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禮後,撤供,家人團聚暢飲一番,以祝賀新春佳節結束。晚上觀燈、看煙火、食元宵(湯元)。

  3、中和節
  又稱春社日,時在農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據《廣記》記載:“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種,以祈年穀”。據清代陳夢雷纂的《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民間裡閭釀酒,謂宜春酒”。

  4、清明節
  時間約在陽曆4月5日前後。人們一般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個節日,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個節日飲酒不受限制。據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于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後,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後,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時在農曆五月五日,大約形成於春秋戰國之際。人們為了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同時還有為了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和鎮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俗。最為普遍及流傳最廣的是飲菖蒲酒。據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885—888年),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後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聖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禦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於雄黃有毒,現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對飲蟾蜍酒、夜合歡花酒,在《女紅餘志》、清代南沙三餘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記載。

  6、中秋節
  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在這個節日裡,無論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人們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文獻詩詞中對中秋節飲酒的反映比較多,《說林》記載:“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燭,月下進行“月飲”。韓愈在詩中寫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節以飲桂花酒為習俗。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
  我國用桂花釀制露酒已有悠久歷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戰國時期,已釀有“桂酒”,在《楚辭》中有“奠桂酒兮椒漿”的記載。
  漢代郭憲的《別國洞冥記》也有“桂醪”及“黃桂之酒”的記載。
  唐代釀桂酒較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釀此酒,宋代葉夢得在《避暑錄話》有“劉禹錫傳信方有桂漿法,善造者暑月極美、凡酒用藥,未有不奪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謂桂酒椒漿者,要知其為美酒”的記載。
  金代,北京在釀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釀制有桂花酒。
  清代釀有“桂花東酒”,為京師傳統節令酒,也是宮廷禦酒。對此在文獻中有“于八月桂花飄香時節,精選待放之花朵,釀成酒,入壇密封三年,始成佳釀,酒香甜醇厚,有開胃,怡神之功……”的記載。直至今日也還有在中秋節飲桂花陳酒的習俗。

  7、重陽節
  又稱重九節、茱萸節,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始于漢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紀原》記載:“菊酒,《西京雜記》曰:‘戚夫人待兒賈佩蘭,後出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登高,《續齊諧記》曰:‘漢桓景隨費長房遊學’。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令家人作絹囊,盛茱萸,懸臂登高山,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還,雞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後,歷代人們逢重九就要登高、賞菊、飲酒,延續至今不衰。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對常飲菊花酒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顏色不老”,“令頭不白”,“輕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制菊花酒。除飲菊花酒外,有的還飲用茱萸酒、茱菊酒、黃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歷史上釀制菊花酒的方法不盡相同。晉代是“采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清代則是用白酒浸漬藥材,而後採用蒸餾提取的方法釀制。因此,從清代開始,所釀制的菊花酒,就稱之為“菊花白酒”。

  8、除夕
  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於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都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寫有這樣的詩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代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除夕飲用的酒品有“屠蘇酒”、“椒柏酒”。這原是正月初一的飲用酒品,後來改為在除夕飲用。宋代蘇軾在《除日》一詩中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來年七十歲”。明代袁凱在《客中除夕》一詩中寫道:“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阿成家,椒盤已頌花”。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為團圓酒,向長輩敬辭歲酒,這一習俗延續到今。

二、婚姻飲酒習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方人生下女兒才數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後,埋藏於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與一般的紹興酒並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罎子獨特,這種酒罈還在土壞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罈,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並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

  “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婚時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後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後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後的“謝親席”:將烹製好的一桌酒席置於特製的禮盒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酒”和“出門酒”: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後,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婚禮後,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側,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約已經生效,此後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只設午餐一頓,酒後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禮記?昏義》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隻酒杯相聯,並綰成同心結之類的彩結,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後,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三、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並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弔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弔喪,巫師灌酒于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四、其它飲酒習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後,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廟裡,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後,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並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樑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樑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樑這天,要辦上樑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並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工之時,老闆要置辦酒席,以志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在戰爭年代,勇士們上戰場執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五、少數民族酒文化

  糧食是釀酒的主要原料。小麥在中國是天山南路的古代民族最先種植的;大麥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來的;稻穀是長江下游的古代民族(“東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種植的;高梁最早產生於中國西南的數民族地區,宋代以後才開始在中原地區種植;青裸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來的。《史記?大宛列傳》記安息國,說:“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史記?大傳》又說:“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稽。”可見當時當地釀酒業之發達。《漢書?西域傳》載,張騫出使西域後,武帝與西域和親,公主嫁烏孫國主昆莫,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人。”烏孫族最初活動在祁連、敦煌間,漢文帝后元三年(西元前161年)左右西遷今伊黎河和伊塞克湖一帶。南北朝時遷蔥嶺北,遼代以後漸與鄰族融合,近代哈薩克族中尚有烏孫部落。《左傳?莊公二十一年》載:“王與之酒泉”,杜預注:“周邑”。《水經注?河水二》:“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注:“酒泉,其水甘若酒味也。”世若無酒,不會以酒喻之,說明當時酒在民間生活中已很普遍。酒泉地區當時是少數民族地區。

  葡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帶回內地後,才開始在國內廣泛引種的。葡萄酒的釀制法,于唐太宗時由西域傳入長安。後人傳說來自西域高昌國。高昌在唐代的轄地西包庫車,東抵哈密東境,北越天山,南接於闐,幾乎囊括今日的整個新疆地區。高昌國是今維吾爾族的先祖回鶻人的一支西遷建。《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唐延“收馬乳葡萄種于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晉張華《博物志》稱:“西域有葡萄酒,積年敗。彼俗雲: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隋書》和舊、新《唐書》都說西域高昌國盛產葡萄酒。當時漢族人中,只有與西域毗連的涼州(今甘肅西部)才仿造葡萄酒。北宋末年朱翼中所著的《北山酒經》中所說的葡萄酒,只是以葡萄酒釀造法為工藝,以糧食為主料,以葡萄和杏仁為輔助香料製成的酒。直到明代,純粹的葡萄酒才在內地廣泛釀造。

  燒酒原本是阿拉伯人創造的,元代經西域民族地區傳入中原,成為中國人傳統的主要的烈性飲料。

  奶酒又稱乳酒,是中國北方蒙古、哈薩克等牧業(過去主要是遊牧)民族的傳統飲料,以馬、牛、羊的乳汁發酵加工而成。自然發酵而成的奶酒度數不高,不易醉;以蒸溜法制成的奶酒濃度高,酒勁大。《魯不魯乞東遊記》中記載的奶酒制法是:把奶倒入一隻大皮囊裡,然後用根特制的棒開始攪拌,這種棒的下端像人頭那樣粗大,是挖空了的。當他們很快地攪拌時,馬乳開始發生氣泡,像新釀葡萄酒一樣,並且變酸和發酵。繼續攪拌,提取出奶油,當它有辣味時,就可以當酒喝了。奶酒最初產生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他們以皮囊盛奶,在遊牧顛簸的過程中乳汁變酸發酵成奶酒,被牧民發現而利用和進一步加工,流傳至今。據《史記?匈奴傳》稱,“其攻佔,斬首虜賜一壺酒”,可見當時酒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已普遍應用。匈奴人飲的酒,除漢王朝送的以外,主要是乳酒。《匈奴列傳》說,漢文帝時,中行說投降匈奴,向單于獻計,要他摒棄漢王朝送的酒食,“以示不如酶之便美也”。就是乳汁。蒙古人飲用馬奶酒的記載,最早見於《蒙古秘史》,該書說成吉思漢第十一代先祖布旦察爾,曾在通戈格河畔遊牧的一個部落中飲用過類似于馬奶酒的“額速克”。《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韃靼人飲馬乳,其色類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的記述。“忽迷思”即馬奶酒。清?基城主人《出塞集.塞外竹枝詞》注說,蒙古人“以馬乳釀酒,每飲必爛醉而後已。”可見馬奶酒不僅多,而且好喝,否則不可能“每飲必爛醉”。據實踐和科學研究證明,馬奶酒確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不僅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補腎活血、助消化,而且對胃病、氣管炎、神經衰弱和肺結核等疾病有明顯療效。在元代,馬奶酒已成為宮廷國宴的飲料,至現代,蒙古族男女老幼皆喜飲馬奶酒。

  用酒麴釀酒的技術,最早產生於中國。法國人利用酒麴生產酒精,已是西元十九世紀末的事了。他們過去造酒,是利用麥芽澱粉糖化的方法。中國人用酒麴造酒比歐洲人早3000多年,這當然與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史有關。但是以麥釀酒,卻出現較晚。《唐書?黨項羌傳》載,黨項人求大麥釀以為酒,是中國北方有麥酒的最初記載。

  總的來說,中國56個少數民族中,沒有不飲酒的,只是飲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飲酒場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換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從體總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

六、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七、酒與民俗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酒與民俗不可分。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期滿日、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民俗活動,酒都成為中心物質。農事節慶時的祭拜慶典若無酒,緬情先祖、追求豐收富裕的情感就無以寄託;婚嫁之無酒,白頭偕老、忠貞不二的愛情無以明誓;喪葬之無酒,後人忠孝之心無以表述;生宴之無酒,人生禮趣無以顯示;餞行洗塵苦無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情懷無以傾述。總之,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所依託。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與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風尚就已緊密相連,並且公式化、系統化。當時,曲蘖的使用,使釀酒業空前發展,社會重酒現象日甚。反映在風俗民情、農事生產中的用酒活動非常廣泛。

  夏代,鄉人於十月在地方學堂行飲酒禮:“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七月(豳風)》)此詩描繪的是一幅先秦時期農村中鄉飲的風俗畫。在開鐮收割、清理禾場、農事既畢以後,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屠宰羔羊,來到鄉間學堂,每人設酒兩樽,請朋友共飲,並把牛角杯高高舉起,相互祝願大壽無窮,當然也預祝來年豐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風俗禮儀中,就有冠、昏(婚)、喪、祭、鄉、射、聘、朝八種,大多又酒冠其中,有聲有色。例如:男子年滿二十要行冠禮,表示已成為成年人,在冠禮活動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中國文化史》),慶賀自己走向成熟。此間無論是味菁的醴,還是味濃的酒,都成為祝福生命的聖水。

  周代的婚姻習俗,已經走向規範化、程式化,由提親到完婚,已形成系統,各個環節都有專門的講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請媒提親,女應允後,仍有納采、問名、納吉等過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執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門乘車,以俟婦於門外,導婦而歸,與婦同牢而食,合巹而飲。”新婚夫婦共同食用祭祀後的肉食,共飲新婚水酒,以酒寄託白髮到老的願望。周代時興射禮,雖等級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與眾耦皆射;三射,則以樂節射,不勝者飲。”酒在射禮中成為敗者的懲罰之物,情趣無窮。

  周代鄉飲習俗,以鄉大夫為主人,處士賢者為賓。活動過程中,“凡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飲酒,尤以年長者為優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風在以酒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中有生動顯現。

  三代風俗禮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它“集前古之大成,開後來之改政”(《中國文化史》,傳承沿襲,不少風俗現象仍保留至今,近現代民間習尚的婚禮酒、喪葬酒、月米酒、生期酒、節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在周代風俗文化的“八禮”中尋到源。

  時推風移,民穀活動因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其內容、形式乃至活動情節均有變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動中使用酒這一現象則歷經數代仍沿用不衰。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為其操辦生期酒。屆時,大擺酒宴,至愛親朋,鄉鄰好友不請自來,攜贈禮品以賀等。酒席間,要請民間藝人(花燈手)說唱表演。在貴州黔北地區,花燈手要分別裝扮成鐵拐李、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等八個仙人,依次演唱,邊唱邊向壽星老獻上自製的長生拐、長生扇、長生經、長生酒、長生草等物,獻物既畢,要恭敬獻酒一杯,“仙人”與壽星同飲。

  婚禮酒:提親至定親間的每一個環節中,酒是常備之物。打到話(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議事,都必須捎帶禮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又酒肉面蛋糖果點心一應俱全,躬請姑娘的舅、姑、婆、姨,三親四戚。成親時,當花轎抬進男家大院,第一件事就要祭拜男家列祖列宗,燒酒、豬頭、香燭擺上幾案,新人雙脆於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辭,最後把豬頭砍翻而將酒緩緩灑于新郎新娘面前。之後,過堂屋拜天地,拜畢,新人入洞房,共飲交杯酒,寄託白頭相守、忠貞不二的愛情。洞房儀式完畢,新人要雙雙向參加婚禮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謝,此時,小夥們少不了向新婚夫婦勸酒,高興起來,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間,婚禮酒宴充滿民間特有的歡樂情趣。

  月米酒:婦女分娩前幾天,要煮米酒1壇,一是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滿月,要辦月米酒,少則3、5桌,多則2、30,酒宴上燒酒管夠,每人另有禮包1個,內裝紅蛋、泡粑等物。

  祭拜酒:涉及範圍較寬,一般有兩類,一是立房造屋、修橋鋪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動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辦酒菜,在即將動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魯班是工匠的先師,為確保工程順利,要祭拜魯班。儀式要請有聲望的工匠主持,備上酒菜紙錢,祭拜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樑、立門均有隆重儀式,其中酒為主體。二是逢年過節、遇災有難時,要設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戶要準備豐盛酒菜,燃香點燭化紙錢,請祖宗亡靈回來飲酒過除夕,此間,家有以長幼次序磕頭,隨及肅穆立候于桌邊,三五分仲後,家長將所敬之酒並於一杯,灑於餐申述四周,祭拜才算結束,全家方得起勺用餐。在民間,心有災難病痛,認為是得罪了神靈祖先,於是,就要舉行一系列的娛神活動,乞求寬免。其形式仍是置辦水酒菜肴,請先生(也有請花燈頭目)到家裡唱念一番,以酒菜敬獻。祭拜酒因襲于遠古對祖先諸神的崇拜祭奠。在傳統意識中,認為萬物皆有神,若有擾神之事不祭拜,就不會清靜。(祭拜酒中的一些現象,因屬糟粕一類,在民眾中已逐漸消失。)

八、酒令

  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于隋唐。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別風行,他們還常常賦詩撰文予以讚頌。白居易詩曰:“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後漢賈逵並撰寫《酒令》一書。清代俞效培輯成《酒令叢鈔》四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為令官,或出詩句,或出對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續令,所續必在內容與形式上相符,不然則被罰飲酒。行雅令時,必須引經據典,分韻聯吟,當席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例如,唐朝使節出使高麗,宴飲中,高麗一人行酒令即應對曰:“許由與晃錯爭一瓢,由曰:‘油葫蘆’,錯曰:‘錯葫蘆’”。名對名,物對物,唐使臣應對得體,同時也可以看出高麗人熟識中國文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鴛鴦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寫的是清代上層社會喝酒行雅令的風貌。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擲骰、抽籤、劃拳、猜數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熱鬧的氣氛,因此較流行。但通令擄拳奮臂,叫號喧爭,有失風度,顯得粗俗、單調、嘈雜。

  飲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興,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賦詩填詞、猜迷行拳之舉,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機智,有文彩和才華。因此,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鐘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備的行令方式。

  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現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

  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決定負者。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於女客。如《紅樓夢》中就曾生動描述這一場景。

九、宜酒時節

  人們在傳統習俗影響下,公認為適宜飲酒的良辰美景,據清代郎廷極在《勝飲篇》中記載的有:

  頌椒:元旦飲椒柏酒,屠蘇酒。

  人日:時在農曆正月初七,專找朋友共飲。今已擴大為初三——初七。

  燈宴:時在農曆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宴,十八日為落燈宴,此數日間家家多有宴飲。

  探春宴:春時,人們把種的各種花擺在院子裡,邊喝酒邊賞花,然後為花兒們評獎。

  花朝:時在農曆二月十五日,吃酒看花。

  踏青:寒食前後,春遊樂事,在郊外踩踩青草嗅嗅花。

  社日:舊時祭祀土神的傳統節日,時分別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唐五駕《社日》詩中寫道“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宴幄:春遊碰到下雨怎麼辦?不忙跑,古人早有準備,撐起油布幕,照樣吃喝。

  訪花:賞名貴花卉,常飲之。

  庭花盛開:宴飲園庭花間。日期不定,巧妙留下玩樂餘地。

  修禊:三月第一個己日,出遊臨綠波、藉碧草、覓芒物、聽嚶鳴娛情觴詠之中。其間有一些好玩的方式,但今天想玩就得掏錢。

  聽黃鸝聲:春日攜酒聽鳥鳴。就算沒鳥,酒也不浪費。

  送春:悵望送春杯,高興,酒;不高興,酒!

  新綠:樹濃綠,蝶舞樽前映嫩黃。

  泛蒲:端午飲菖蒲酒,先喝一次。

  觀音渡:端午觀龍舟,水嬉之樂攜酒飲之。在船上飲!同一天有兩種理由快活!

  避暑會:暑伏,林亭中酣飲。在亭中飲!古人不喜歡飯店。

  竹筱飲:夏月暑飲竹林中。竹林?哇!

  喜雨:暑天毒熱,一雨生涼,晝以酒賀。什麼事都有道理。

  巧夕:農曆七月初七,女飲。男的並沒閑著,他們背著女同志喝。

  迎秋宴:夏末宴飲迎秋。意料之中的事。

  新漲:堤邊觀潮水,飲之樂。沒潮可觀的地方聽消息,也樂!

  中秋:團圓節設酌以飲。正規!

  登高:重陽不放杯。

  紅葉:月葉粲如花,流連觴似舟。名目繁多,象中國人開會。

  好月:不拘何時,醉向月中。

  暖寒會:冬寒會友飲酒。

  守歲:除夕飲宴迎新春。

    對於好酒之士,沒有什麼日子、什麼地方是不適宜飲酒的。

十、酒道儀式

  肉湯已經煮好。主人前往去召請賓,賓拜謝過主人放下架子親自來請。主人回拜,告辭,賓再次拜謝。請介時的禮節也是這樣。賓和其他陪賓一起過來,主人帶領一幫人在門外迎接,再次拜謝賓的到來,賓回拜。主人再拜謝介,介回拜。主人向眾陪賓一揖,先進門。賓向介作長揖,從左邊進門,介再向眾陪賓作長揖,也進門。眾陪賓都從左門進。以北面為上。主人與賓相互三揖一齊走到階前,再三相讓(上堂)。主人上堂,賓也上堂。主人在臺階上方對著屋楣向北拜兩次,賓則在西階上對著屋楣面向北回拜。

  主人坐下,從篚裡拿出一隻爵,下堂洗爵,賓也跟下堂。主人在階前坐下,先把爵放在地上,(向賓)致辭。賓致答辭。主人坐著拿爵,站起,走到洗跟前,面向南坐下,把爵放置到篚下,盥手洗爵。賓向前走幾步。面向東北辭感謝主人為他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在篚下,站起來對賓作答。賓退回到原位上,對著西序的地方向東站立。主人坐下拿起爵,負責沃洗的僕役面向西北站立,洗完酒爵,主人一揖,一讓。然後上堂。賓拜謝主人替自己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在地上,對賓作一拜,然後下堂洗手。賓也下堂,主人辭謝。賓答謝,回到原位,面對著西序。洗完手後,主賓相互揖讓著走上堂。賓在西階上凝神端立,主人坐下取爵,斟滿酒。走到賓的座席前面朝西北獻給賓。賓從西階上堂拜謝,主人向後稍退,賓前行接過酒爵回到原位。主人在主階上拜送爵,賓向後稍退,僕役把幹肉上到席前。賓從西邊入席,僕役把折用具設于席上。主人在主階東邊端正凝立。賓坐下,左手執爵,向幹肉作祭。把酒爵放到幹肉的西邊,站起來,右手拿肺,左手握住肺的根部;坐下,不做“繚”的動作,右手掐斷肺尖祭神。左手上舉,嘗一下肺,站起,把肺放到俎上。然後坐下,洗淨手,先祭酒,再站起。在席的末位坐下,嘗一口酒。接著退下席,把爵放在地上,向主人拜謝,並稱頌酒美,端爵站起。主人在主階上向賓答謝。賓又到西階上向北坐下,喝盡爵裡的酒,站起,又坐下。把爵放地上,向主人拜謝。端起爵,再拜謝。主人于主階上回拜。

  賓下堂洗爵,主人也下堂。賓坐下把爵放在地上,站起致辭,主人對答。賓坐下取爵,走到洗的南邊,面朝北。主人在主階的東南面辭謝賓為自己洗爵。賓坐下,把爵放置在篚上,站起來以辭答對。主人又回到主階東面,面朝西。賓面朝東北洗手,坐下取爵,洗畢,和主人相互揖讓就象開始那樣,上堂。主人答拜。賓答拜,站起,下堂洗手,完成客人應有的禮儀。賓向爵中斟滿酒,到主人的坐席前面朝東南酬謝主人,主人在主階上方拜謝,賓稍稍後退。主人向前接過酒爵,回到原位。賓在西階上拜送爵。獻肉乾肉醬。主人從北方上堂,在俎上放入牲品的腿肉,祭酒的儀式和賓相同,但不稱頌酒美。主人自席前上主階,面朝北方坐下喝完爵裡的酒,站起。又坐下將爵放地上,再拜,拿起爵站起。賓在西階答拜。主人在序端坐下,把爵放地上,再從北面沿主階上,再拜,斟滿酒。賓在西階上答拜。

  主人坐下從篚裡取出一隻觶,下堂洗觶。賓也下堂,主人辭謝。賓不辭謝主人洗觶,立在西序前,面向東。洗畢,主人和賓相互揖讓著上堂。賓在西階凝立,主人把觶斟滿酒敬賓,沿主階上面向北坐下,放觶于地,向賓一拜,端觶站起。賓在西階答拜。主人坐下祭酒,飲完觶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觶放地上,一拜,端觶站起。賓在西階答拜。主人下堂洗觶,賓下堂致辭,和獻酒時的禮儀一樣,然後再上堂,但不拜謝主人的洗觶。賓在西階上,馬上給觶斟滿酒,端到賓的席前北面,賓在西階上拜謝。主人稍向後退,拜畢,向前,坐下,把觶放置在菜肴的西邊。賓辭謝,坐下取觶在手,回到原位。主人在主階上拜送。賓面向北坐,把觶放置到菜肴東面,回到原位。

  主人一揖下堂。賓也下堂立於階西,對著序面向東,主人向介一揖,禮讓介入堂,拜揖跟賓那樣的禮儀。主人坐下,從東序端取爵,下堂洗爵。介下堂,主人辭謝,介辭謝主人為己洗爵,同前邊的儀式一樣,介上堂,不拜謝主人洗爵。介從西階上,站住,主人把爵斟滿酒,走到介之席前面向西南把爵獻給介。介在西階上面朝北拜謝,主人稍稍退後。介向前,面朝北接受酒爵,回到原位。主人在介右邊面朝北拜酒爵,介稍稍後退。主人立于西阼,獻上肉乾肉醬。介從北方入席,席上放置折俎。祭拜如同賓的禮儀,介不嘗肺,不喝酒,也不稱頌酒美。介從南方走下席,坐到北面喝完爵中的酒,站起。坐下把爵放地上,一拜,端起爵站起。主人在介的右方向介答拜。

  介下堂洗爵,主人回到主階的位置,下堂辭謝,禮儀和前面一樣。洗畢,主人洗手。介揖讓著上堂,在兩楹之間把爵交給主人。介站於西階上,主上給爵斟滿酒,獻到西階上。主人在介右邊坐下,把爵放置地上,一拜,再執爵站起。介答拜。主人坐下拜祭,飲完爵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爵放置地上,一拜,執爵站起。介向主人答拜。主人坐在兩根楹柱之南,把爵放置地上。在介右方再作一拜,給爵斟滿酒。介再答拜。

  主人又回到主階,一揖,下堂。介也下堂立在賓的南方。主人面向西南對眾陪賓拜三次,眾陪賓一起答拜一次。主人一揖,上堂,坐下,從西楹下取爵,下堂洗爵。再上堂,給爵斟滿酒,站在西階上獻給眾陪賓。陪賓中的年長者三人上堂拜受酒爵,主人拜送酒爵。這三位眾賓中年長的人坐下祭祀,站起飲酒,飲完爵中的酒不再回拜,將空爵還給主人,下堂歸還原位。所有陪賓都不拜而接受酒爵,坐下祭祀,站起飲酒。三位長者每人都有一爵酒祭獻,席前都擺有幹肉、肉醬等菜肴,眾陪賓席前也遍置脯醢。主人端起爵下堂,把爵放回篚中。

  在大堂的側面另設有一席,以東方為上首。備有樂工四人,其中二人持瑟,走在前邊。摻扶樂工的有兩人,都是左手持瑟,瑟首向後,手指塞在瑟孔裡,瑟弦挨著身子,右手摻扶樂工。樂正先登堂,在西階的東面站立,樂工從西階上堂,面向北坐下。摻扶樂工的相者東面坐,把瑟交給樂工,下堂。樂工唱《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唱完,主人向樂工獻酒。樂工左手持瑟,為首的樂工做代表拜謝主人,不站起來,接受酒爵。主人在主階上拜送爵,獻上脯醢。主人派一相者幫助樂工祭酒。為首的樂工飲酒、乾杯後不回拜,把空爵歸回給主人。其他樂工也不拜而接受酒爵,祭酒後飲酒。樂工面前都擺設脯醢,但不再祭脯醢。樂工中如有地位高的樂官,主人要為他專門洗爵。這時,賓和介都要隨主人下堂,主人要辭謝賓和介下堂。樂工和樂官則不辭謝主人為他們洗爵。

  吹笛的樂工入內,站立在堂下懸磬位置的南邊,面向北,吹笙的樂工演奏《南陵》、《白華》、《華黍》。主人在西階上向他們獻酒。吹笙樂工中為首的一位拜謝主人,上到最上的一級臺階,但不進入大堂,只接受主人獻的酒爵。主人拜送酒爵。這名為首的樂工就在階前坐下祭酒,站起來飲幹爵裡的酒,不拜,上臺階把空爵歸還主人。其他吹笙人都不拜而接受酒爵,坐下祭酒後站起飲酒。每人席前都擺滿脯醢,介不需祭脯醢。於是,樂工們間隔著詠唱《魚麗》,瑟工奏起《由庚》;再詠唱《南有嘉魚》,笙奏《崇丘》;再唱《南山有台》,笙再奏《由儀》。最後,大堂上歌、瑟、磬一起唱奏《周南關睢》、《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樂工向樂正報告說:“正歌已全部演奏完。”樂正則向賓報告:“正歌已演奏完畢”,然後下堂。

  主人從南側離席,一個人下堂,指派一名相作筵席的司正(禮官)。司正按禮推辭一番後接受。主人拜謝,司正答拜。主人上堂,回到席中原位。司正洗觶,從西階上堂,在主階上面向北聽命于主人。主人說:“請留眾賓客安心坐席。”司正將主人的話轉告賓。賓按禮辭席一番,許諾。司正把賓答應去入席的話再回告主人。主人在主階上拜謝,賓在西階上答拜。司正站在堂前兩楹之間相助拜謝。大家都一揖,恢復筵席原狀。

  司正給觶斟滿酒,從西階下堂,在兩階之間面向北坐,把酒觶放置地上,退後一點,拱手,站立片刻,坐下取起酒觶,不祭酒就直接飲完觶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空觶放地上,一拜,手執觶站起,洗觶。然後面向北坐下,把觶放到該放的處所,向後退,站立在觶前。賓面向北坐下,取放在肉案旁邊的觶,在主階上面向北酬謝主人。主人離席,立在賓的東側。賓坐下,將觶放在地上,一拜。手持觶站起,主人答拜。賓也不祭酒,立著飲酒,也不拜。喝盡觶中的酒後,不洗觶。再向觶中斟滿酒,面向東南遞給主人。主人在主階上拜謝。賓稍向後退,主人接受觶,賓在主人的西側拜送主人,一揖。賓和主人都歸位,恢復篷筵席原狀。

  主人站在西階上酬謝介。介從南側出席,立在主人西側,一切都和賓和主人之間的禮儀相同。主人一揖,歸席。司正上堂,主持旅酬儀式。說:“某某先生請受酬。”受酬的人出席,司正後退,立在序一端,面向東。受酬者在介的右側接受介的酬酒,其他眾受酬者在左邊接受酬酒他們下拜、站起、飲酒都和賓酬主人的禮儀相同。全部酬酒完畢,最後一名接受酬酒者持空觶下堂,坐在地上,把空觶放回筐中。司正下堂,回歸原座。

  主人派家僕二人舉觶授於賓和介。洗觶,上堂,在西階上給觶斟滿酒。都坐下,放觶於地,隨即一拜,手執酒觶站起。賓與介在席尾答拜。都坐下祭酒,再飲酒,乾杯後站起,再坐下,放空觶於地,一拜,手執空觶站起。賓與介站在席尾再次答拜。二人與上堂時相反的次序下堂,盥手洗觶。上堂,給觶中斟滿酒,都立在西階上,賓與介一齊答拜。舉觶的二人一起前行,把酒觶放到席上的脯醢西邊,賓辭謝,坐著取酒觶在手站起來。給介則在脯醢的南邊放置酒觶。介坐著受觶後站起。舉著觶,二人退後,賓介等一起拜送,下堂。賓與介則把觶重播于原來的處所。

  司正從西階上堂,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說:“請留賓客安心坐席。”賓用俎還未撤為由推辭,主人便要求撤俎,賓同意。司正下堂站在西階前,命令弟子準備撤俎。司正上堂,站在序端。賓下席,面向北。主人下席,在主階上面向北。介下席,在西階上面向北。遵者下席,立于席的東南面。賓取俎,交還給司正。司正持俎下堂,賓跟隨下堂。主人取俎,旋即交給弟子,弟子持俎從西階下,主人從主階下。介取俎,旋即授給弟子,弟子持俎下堂,介跟隨著下堂。如果席中有諸公大夫,就請地位長貴的來受俎,一如待賓的禮儀。最後,眾陪賓一起下堂,脫掉鞋子,像一開始那樣,賓主揖讓上堂,坐定。侍者擺設各種菜肴。賓主一起歡飲,這時所飲爵數不受限制,歌樂也不受限制,眾人盡歡而止。

  賓退席時,樂工奏起《陔夏》,主人送賓到門外,再拜。

  賓客裡面如果有位尊者,在他一人舉觶之後,諸公、大夫才入內。設席於賓的東面,公的席三層,大夫席兩層。公像大夫一樣入席,主人下堂,賓與介下堂,眾陪賓也都下堂,回到原先的位置。主人迎接,與公互相揖讓著上堂。公上堂的禮儀和賓相同,自己要求辭去一層席,讓席上的人撤去。大夫上堂的禮儀和介相同,有諸公在時,則辭去所加的席,放置于席的末端,主人不許撤席。若無諸公,則大夫辭去所加的席。主人對應,不讓撤加席。

  第二天,賓穿著鄉飲酒時的朝服到主人處拜謝主人對自己的禮遇,主人也身著朝服拜謝賓的屈駕蒞臨。主人卸卻朝服,犒勞司正。此時介不參加,不殺牲,只獻上脯醢。筵席所用菜肴隨家裡所有的進獻,沒有什麼原則規定。請的賓客也隨意而定,只要告訴給先生和君子就可以了。賓、介不參與。席上所演奏、所詠唱的歌也可隨意指定,沒有什麼預先的規定。

  鄉大夫身穿朝服去議定請賓、介的人選。因為賓、介都是鄉里有才德的賢者,所以不用先召來告戒禮儀。

  設筵用黑布鑲邊的蒲席鋪案,酒尊上蓋著粗葛布,等賓客到席後才撤去。祭牲用狗在大堂東北方烹煮。獻酒時用爵,其餘時候用觶。肉脯共進獻五條,另有半條橫置其上以供祭祀。這些肉脯先放在左邊廂房裡。俎從東邊房裡端出沿著西階獻上。賓的俎裡,放置狗脊、狗肋、狗肩、狗肺。主人的俎裡,放置狗脊、狗脅、狗臂、狗肺。介的俎裡,放置狗脊、狗脅、狗肫、狗胳、狗肺。肺要切成一條一條的,都用狗右半身的,肉皮朝上。

  乾杯後下拜的人不空著起立,起立就要酢謝主人。坐著飲酒的人乾杯後要拜謝,站著飲酒的人乾杯後不拜。所有不用的爵都放置在左邊,將要“舉爵”時用的,則放在右邊。眾賓長者三人中,只應尊者一人辭謝主人洗爵,一切都和賓的禮儀相同。站立在東邊的以北為上首,若站在北面的則以東為上首。樂正和站立的人,都有脯醢進獻。凡舉尊獻賓、獻大夫、獻樂工,都要同時獻上脯醢。只要舉爵,則賓、大夫、樂工三類人都不能沒有脯醢。一旦開始奏樂,大夫就不要再進入。給樂工和吹笙者獻酒,要從上篚中取爵;獻畢,將空爵放到下篚中。主人獻酒給吹笙人,在西階上拜送。磬,設在兩階之間,東西向懸掛,擊磬人面向北擊磬。主人、介都從北側入席、從南側下席。司正舉爵依次向眾人酬酢,每次都有脯醢進獻到位。旅酬時,不洗觶,不祭酒。已開始旅酬儀式時,士不得再入內。撤俎時,先撤賓、介、遵的俎,接俎人端下堂後,出門交給他們的隨從人員;主人之俎,由弟子端到東壁收起來。樂正命令奏《陔夏》,此時賓告退,退到臺階時,《陔夏》樂剛好作起。如有諸公在場,那麼士大夫的位置就應設在主人北邊,面向西。主人的贊者也面向西,以北為上,不獻酒,不酬酢,到了可以不用計算爵數盡情飲酒時,他便參與進來。
 
 
東方印象(eastimpression.com),中國元素產品購物網,專為鍾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士精心打造,以中國元素產品為承載,或自我樂享,或禮尚往來,盡顯獨特的東方人文氣韻。最美印象,就在東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