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樓
      中國四大名樓--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也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始建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而據《極恩錄》記載說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後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現在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後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黃鶴樓從北宋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聖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言 :“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聖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聖跡。 

    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10月武漢市政府決定根據歷史資料重建黃鶴樓,專家決定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重建新的的黃鶴樓。1985年6月落成,成為武漢市的標誌性建築。新樓共五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高51.4米,攢尖頂,層層飛簷,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整個樓體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建成。 

    新黃鶴樓的樓層內外繪有以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等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以“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第二層是用大理石鐫刻的《黃鶴樓記》,記述了樓的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此外還有“孫權築城”、“周瑜設宴”等壁畫。第三層大廳內是“繡畫像”壁畫,描繪了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白居易、陸游、嶽飛等人的形像,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現在的黃鶴樓被改建為黃鶴樓公園,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占地約150畝。樓前牌坊上寫"三楚一樓"四個大字,樓臺基旁立有兩座碑亭,石碑上記載著重建黃鶴樓的業績與今人寫的"重修黃鶴樓記"。 

    黃鶴樓開始進行1985年重建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整修。此次整修主要是對樓頂的四塊牌匾進行維修,在保持字跡不變的情況下對牌匾重新複製。 

    黃鶴樓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裡吟詩作賦,其中崔顥的《黃鶴樓》詩更使黃鶴樓名揚天下。 

    崔顥《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傳說天寶三年,李白也到黃鶴樓漫遊,看到崔顥這首題詩,越看越愛,讚歎不已。望著長江上下如畫的風景。李白也想再寫一首題黃鶴樓的詩,但想來想上,總是跳不出崔顥詩的意境。於是丟筆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隨後,他便獨自乘船到江南一帶漫遊去了。 

    1927年2月,毛澤東在武昌寫下了《菩薩蠻?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中國湖南省岳陽市,高踞岳陽古城西門之上,下臨洞庭,前望君山,北倚長江,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

    岳陽樓前身為三國東吳名將魯肅所修閱軍樓。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大將魯肅率軍駐守戰略要地巴丘,在洞庭湖操練水軍,因而建巴丘城。在瀕臨洞庭湖處,建造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即今岳陽樓前身。 

    兩晉、南北朝時期,閱軍樓改稱巴陵城樓,雖仍側重於軍事上的需要,但那壯闊綺麗的風光,已為詩人吟詠。南朝詩人顏延之《登巴陵城樓》詩,即有“清氛霽岳陽,曾暉薄瀾澳”的佳句。 

    唐朝時,巴陵城樓始稱為岳陽樓。因嶽州地處南北通途,又有樓臺勝景,“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張說貶官嶽州,常會文人登樓賦詩。嗣後,張九齡、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風邀雲集,接踵而來,留下許多語工意新的名篇佳作。杜甫的《登岳陽樓》,更是千秋絕唱。 

    但岳陽樓真正名聞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記之後。慶曆四年(1044年),環慶路都部署兼知慶州滕子京因被誣告濫用公使錢被貶知嶽州。滕上任後第二年便重修岳陽樓,《涑水紀聞》記載滕宗諒向民間欠錢不還者討債,討來的錢有一萬緡,就用於修建岳陽樓。並邀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縣誌記載,新修的樓臺規模宏大,極為壯麗。宋史專家李偉國認為:滕子京“非法集資,私設小金庫,還有貪污的嫌疑”。《岳陽樓記》只有360餘字,而內容博大,氣勢磅礴,借景議人,堪稱絕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出此中。名樓得名記,名聲益彰。此後,曆宋元明清,代有遊人吟詠,不乏佳作。 

    岳陽樓屢毀屢修,久曆滄桑。保存至現代的岳陽樓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由於年久失修,已是“牆穿瓦敗,四壁空存,重門徒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省政府撥款萬元,重新修葺。將屋頂大琉璃瓦更換為中琉璃瓦,更換了樓身中的部分腐朽木料,並將一週四周未壞的窗櫺門扇集中于正面,其餘三面改砌磚牆。主樓內外陳設,均按舊制未變。竣工時,由湖南省主席何鍵書寫“岳陽樓”匾額,懸掛于三樓正面簷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有多次維修。終因樓基下沉,白蟻蛀蝕,腐損過重,樓身有傾塌危險。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落架大修,歷時十個月。大修後的岳陽樓,保存了55%以上構件原物,並加固樓基,防治白蟻,消除隱患。一樓民國時加砌的三面磚牆換為明清式樣的貼金雕花門窗。二樓鑲嵌有清書法家張照書《岳陽樓記》雕屏原物。三樓鑲嵌毛澤東書杜甫《登岳陽樓》詩雕屏。史學家劉大年為大修後的岳陽樓纂聯雲:“魯肅兵輕,範公文遠,萬般氣象觀今日;滕王歌歇,黃鶴蹤杳,十面湖山上此樓。” 

    岳陽樓建築精巧,風格獨特。樓為三層,飛簷,盔頂,木結構,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盔頂建築。高20.35米,占地251平方米。樓中四根楠木柱直貫樓頂。樓頂承托在如意斗拱上。曲線流暢,陡而複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頂,稱為盔頂。全樓結構嚴謹,造型端麗。金黃的琉璃筒瓦,綠色的龍鳳翹首,朱紅的廊簷大柱,在陽光下“浮光躍金”,與壯美的洞庭山水相輝映。 

    目前岳陽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岳陽樓洞庭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岳陽樓記-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

    滕王閣,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

    滕王閣座落於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記載,李元嬰於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於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20多年後,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後,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于此的王勃就是於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並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 

    後來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最後一次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929年毀于軍閥混戰,此後50多年裡一直沒有重修。 

    現在的滕王閣是第29次重建,於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為南昌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新樓為仿宋朝木結構樣式,淨高57.5米,共九層,採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回廊可俯瞰贛江景色。樓體為鋼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連接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高臺閣座,高12米。主樓入口處為毛澤東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不銹鋼楹聯。西大廳內有銅制1:25的滕王閣模型。二樓有一副長卷丙烯壁畫《人傑圖──江西歷代名圖卷》,描繪了歷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淵明、徐孺子、曾鞏、歐陽修、王安石、湯顯祖等。畫高2.55米,長43.9米。 

    三樓內廳有丙烯壁畫《臨川夢》,表現的是湯顯祖戲劇《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邯鄲記》的意境。四樓的壁畫則為《地靈圖》。 

    2008年大雪後的滕王閣五樓正中有一個天井,再往上的是最高層的歌舞樓臺,有一仿古戲臺。每天進行古裝歌舞表演。戲臺兩側陳列有楚國曾侯乙墓樂器的複製品,有編鐘、編磬、建鼓、雙鳳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 

    而在主樓下的一片範圍內,建有一個小型蘇州式園林“俯暢園”,內有盆景陳列館以及餐廳、飯店設施。 

    在市政規劃中,滕王閣周邊的榕門路上的建築都必須與滕王閣本體風格一致,現在這裡是南昌市古玩、文房四寶店鋪集中的地方。

    滕王閣序-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倡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中國四大名樓--蓬萊閣

    蓬萊閣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其坐落在蓬萊市北瀕海的丹崖山上。始建於北宋嘉佑6年(西元1061年),由蓬萊閣、天后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面積1.89萬平方米。閣內處處可見文人墨寶、楹聯石刻。蓬萊閣亦以八仙過海、海市蜃樓著稱。

    蘇東坡與蓬萊閣

    中國有四大名樓,其中三樓在江南,一曰黃鶴樓,二曰岳陽樓,三曰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江北只有一樓,曰蓬萊閣。江南三大名樓的聲譽鵲起,賴於雀顥一詩,王勃一序、范仲淹一記。那麼蓬萊閣因何而名呢?

    蓬萊閣“自朱太守建閣,為州人遊覽之所。而蘇公以一代名賢,為之提唱《海市》一詩及《海上抒懷》諸作,翰墨流傳,更為海山增色。一時縉紳先生咸惜受而珍重之”清?豫山《重修登州蓬萊閣記》 朱太守者,名處約,宋嘉(亻加右)五年知登州,嘉(亻加右)六年首建蓬萊閣;蘇公者,即大名鼎鼎的蘇軾蘇東坡,元豐八年知登州軍州事。看來蓬萊閣之盛名與蘇東坡有關,與《海市》一詩有關。

    蘇東坡的《海市》詩,寫得的確好,後人每賦與蓬萊海市有關的詩文,往往都要提到它:“異哉海市何人傳,歲寒健筆驚坡仙”明?秦金《海市》 :“行矣感神異,賦詩愧長公”明?袁可立《觀海市詩》 ;“蓬萊海市光有無,仲冬物色誇大蘇”清?施潤章《觀海市》 ;“真臨仙閣淩虛地,來讀蘇公海市詩”趙朴初《無題》 。

    今天的蓬萊山上,聳立著蘇公祠、臥碑亭、賓日樓等與蘇東坡有關的建築。

    “公餘之暇,登臨斯閣,謁蘇公祠宇,見其丹青零落,軒宇傾頹,為之耿耿於懷,思有以新之……以蘇公之祠狹隘也,移之三清殿后。”清?豫山《重修登州蓬萊記》 蘇公祠,軒亭建築。祠內有蘇東坡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廣州六榕寺 。壁間有清代大書法家翁方綱臨蘇東坡《海市詩》楷書刻石。另有行書殘石三方,刻蘇東坡《海市詩》、《望海》。

    清人任璿在《建臥碑亭詩》中雲:“謁蘇東坡先生祠,祠橫一石,勒海市詩,乃真跡也。其為雨蝕久矣,愛建亭其上而賦之”。臥碑亭,軒亭建築,位於蘇公祠之側,內有蘇東坡《海市詩》、《書吳道子畫後》橫幅碑刻(臥碑)。臥碑背面刻楷書《海市詩》,正面刻行草《書吳道子畫後》。原碑毀於元黨人之禍,今碑為後人在金代據拓本重刻。
賓日樓,如圖 亦稱望日樓,樓之後源於《堯典》“寅賓日出”,意謂恭敬地引導太陽初生。樓閣建築,雙層八角,是觀賞扶桑日出的絕好所在。本來賓日樓與蘇軾沒有什麼關係,但據傳蘇東坡曾在此樓上觀賞過日出,而《東坡志林》中又有“與同僚飲酒賓日樓上”的記載,因而這個普普通通的建築物,便與大文豪蘇東坡一同長久的受到世人的朝覲和禮拜。

    江南三樓,我曾一一登臨,並未見其建築群中,有王公祠、崔公祠、範公祠。王、崔二公雖文章賴于名樓之盛名,滕王、黃鶴二樓實藉二公文章以增重於天下,然二公畢竟為文人墨客;而範公一代名賢,文化人格、政治人格皆相當堅挺,為何也未在岳陽樓旁留下一祠,蓋因範公並未為官岳陽。由之可知,《海市》一海,加上《海上抒懷》諸作,還不足以建起一座傲視千載的“蘇公祠”。

    詩人劉征在《訪蘇祠》一詩中雲:“論鹽五日蘇民困,豈止狂歌海市空。眉宇高寒遺像在,登山第一禮髯公。”此詩妙極,蘇東坡知登州雖五日,卻向皇上《乞罷登萊榷鹽狀》。原來,在蘇東坡來登州之前,百姓皆食官鹽,蘇東坡經過考查後,得出民食官鹽“官無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結論。為之,登州、萊州百姓不食官鹽的制度延至清末。

    清代鹽政碑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宋時,蘇文忠公蒞任五日即上榷鹽書,為民圖休息, 土人至今祀之,蓋非以文章祀,實以治績也”。可見,榷鹽書,為蘇公祠之柱石棟樑;而《海市》詩諸詩,不過是蘇公祠上的彩繪丹青。

    【蓬萊楹聯集錦】

    海市蜃樓皆幻影, 
    忠臣孝子即神仙。 

    (福州龔保琛書於臥碑亭內) 

    樂奏鈞天潮汐聲中喧島嶼, 
    宮開碣石笙歌隊裡徹蓬瀛。 

    (蓬萊魯展臣書于天后宮戲樓明柱) 

    憑來百丈蓬瀛閣是蜃樓城如海市, 
    坐攬一帆風霧南通閩粵北溯津關。 

    (熙湖李振祜書于蓬萊閣一層門柱,今不存) 

    遊客到此須飲酒, 
    先生在上莫吟詩。 

    (作者不詳。存于蘇公祠) 

    即以蓬萊作舟楫, 
    不怕滄海起風波。 

    (作者不詳。原在澄碧軒,今不存) 

    不向南華乞煙火, 
    又來東海看濤山。 

    (作者不詳。原在蘇公祠外,今不存) 

    奧區神皋鬥絕入海, 
    捫參曆井峻極於天。 

    (武昌張裕釗書于蓬萊閣主閣,今不存) 

    九萬青天登梯得路, 
    三千碧海破浪乘風。 

    (武林倪鴻寶書于蓬萊閣主閣,今不存) 

    城市當前煙火萬家憂樂共, 
    海山在望乾坤一氣古今浮。 

    (桂林秦錫九書) 

    眼前滄海難為水, 
    身到蓬萊即是仙。 

    (文山李啟垣書) 

    形勢拱神京喜萬里波恬鯨鯢屏跡, 
    規模崇宿構看三山雲起鼇淩輝。 

    (劉清書) 

    龍酬丹崖所期和風甘雨, 
    王應東坡之禱翠阜重樓。 

    (作者不詳。存于龍王宮正殿廊柱) 

    海邦萬里慶安瀾, 
    五湖四海降甘霖。 

    (作者不詳。存于龍王宮正殿北門門扉) 

    贈大聖定海神針千年魔盡, 
    還八仙渡海寶物萬里波平。 

    (作者不詳。存于龍王宮後殿廊柱) 

    高閣快登臨,欣看萬派朝中,隱見灶梁海市; 
    回欄資遠眺,聞說三山在即,何處圓嶠方壺。 

    (李壽武書) 

    昏曉割陰陽,控之罘,吞碣石,登期樓也,其間有堯天舜日, 
    看萬派朝宗,盡崐招來絲苔、鉛松、共球、玉帛; 
    乾坤浮晝夜,駕圓嶠,跨方壺,望美人兮,何處是秦橋漢柱, 
    喜三山隱現,且崐縱覽鼉梁、蜃市、蛟室、鼇宮。 

    (壽春孫愷元書)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垂萬世, 
    後生驅勁敵愚忱慘澹繼前賢。 

    (1934年5月馮玉祥書于戚氏表功祠過堂前廊明柱) 

    攻錯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 
    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 

    (1934年5月李烈鈞書于蓬萊閣南明廊柱,今不存) 

    蓬萊士女勤勞動, 
    繁榮生活即神仙。 

    (1960年葉劍英題于蓬萊閣)
 
 
東方印象(eastimpression.com),中國元素產品購物網,專為鍾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士精心打造,以中國元素產品為承載,或自我樂享,或禮尚往來,盡顯獨特的東方人文氣韻。最美印象,就在東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