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必須認識的九位元“老親”
       俗話說:“龍生九子,種種不同。”神話故事裡,龍都是雄性,卻不見提及“雌龍”。至於“小龍女”之類的稱呼,也只是小說裡的附會,因此,龍的母體一直是個謎。開玩笑說:熊和貓相配,可以生“熊貓”;熊和狗結親,則只能產“狗熊”——同父異母,後代的差別就是這麼大!可是,龍不一樣。品種高貴,即便九個後代品性各異,仍可卓爾不凡、獨當一面。作為“龍的傳人”,華夏兒女當然應該認識這九位元尊貴的“老親戚”,最起碼不能叫日本人、韓國人,乃至歐美異邦給問得張口結舌吧。 

    龍,本來是集體想像的產物,它的“九子”卻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儘管這九位神頭鬼臉的兄弟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脾氣,在中國文化中,始終神秘玄妙,獨霸一方。崇拜龍的民族,對“龍生九子”當然非常器重。明代那些文人士大夫,樂於為“雲中龍”、“水中龍”後續香煙,經過他們添枝加葉,“龍子”的譜系便越來越明晰、完善了。比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以及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等,都把“龍子”們的音容笑貌、息怒哀樂,淋漓盡致地交代了出來。雖說九位“龍子”在稱謂、排序上小有差異,總體面貌區別不大。 

    按照李東陽的《懷麓堂集》裡的說法,九位“龍子”依次為:“老大,囚牛;老二,睚眥(音“牙滋”);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音“酸尼”);老六,贔屭(音“必戲”);老七,狴犴(音“必暗”);老八,負屭;老九,螭吻(音“吃吻”;也有的寫作“鴟尾〈音“吃尾”〉)”。 

    另一個版本來自楊慎的《升庵外集》,他的排序是:“老大,贔屭;老二,螭吻(鴟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音“濤帖”);老六,蚣蝮(音“八夏”);老七,睚眥;老八,狻猊;老九,椒圖。”此外,還有人“加塞兒”,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音“皮休”)也拉進“龍子”的行列。 

    “龍子”上榜,各有各的說道。九兄弟品貌如何,明朝人給出了詳盡的擋案。李東陽在《懷麓堂集》中寫道:“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生平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負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是其遺像。” 

    《天祿識余?龍種》則可以作為補充材料,其中講道:“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級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似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 

    (一)囚牛,是“龍子”兄弟中的“老大哥”。他是有鱗角的黃色小龍,性情溫柔、多才多藝,尤其酷愛音樂。此公常常蹲在琴頭上,如醉如癡地欣賞人間的美妙琴弦。作為著名音樂“發燒友”,他的雕像堪與貝多芬、舒伯特媲美,間或出現在名貴的胡琴頭部,於是,漢族的“龍頭胡琴”應運而生。他不但立在漢族的胡琴上,還佔據了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 

    (二)睚眥,排名老二。他長相奇特,龍頭,身子和豺狼差不多。性格好鬥,平生嗜殺,動不動就刺刀見紅,作為“優秀打手”,他壟斷了鋼刀上的環、柄以及吞口。人們篤信,有這傢伙護佑,必能在沙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了顯示皇家威儀,睚眥還被請上儀仗隊以及宮殿護衛的武器,很有點“姜太公在此,諸神讓位”的霸悍之氣。 

    (三)嘲風,是老三。這個酷似野獸的傢伙是個“滿街腿兒”,他有個非常古怪的愛好,喜歡登高爬險,滿世界張望。這類“特殊人才”,也可派上大用場,他被古代建築師相中,安排到宏偉殿堂的飛簷上。皇宮、寺院飛簷上的走獸,就是嘲風。當然,陪他作伴的還有一大群呢,他們排列成固定隊形,耀武揚威地高踞在房檐上:領頭兒是一位騎乘跨飛禽的神仙,仙人背後依次跟著: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這個獸群象徵權力,他們安置的形制有森嚴的等級。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當然可以十樣俱全。稍低一格的殿堂,必須減少“配製”。和龍一樣,嘲風,不僅象徵吉祥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神氣力量。 

    (四)蒲牢,排行第四。他長得最像父親,身體盤繞,意氣風發,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嗓門兒”,一叫起來,聲如洪鐘,能傳百里之外。既然是龍子中的“帕瓦羅蒂”,便被世人當作了“聲樂”的圖騰,人們將他的形象,雕成鈕環,鑄在了樂器銅鐘上。據說,蒲牢住在海邊,他害怕體形龐大的鯨魚。鯨魚一鬧,他就嚇得使勁兒吼叫。人們根據這對“天敵”的特點,故意把蒲牢鑄為鐘鈕,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這樣敲起來,鐘聲悠遠,響入雲霄。 

    (五)狻猊,排行第五。他的長相酷似獅子,非常威武。其實,狻猊本來就是獅子的別名,屬於猛獸。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可惜,狻猊表裡不一,別看長得嚇人,性子卻極為安靜,他不喜歡張牙舞爪、四處亂躥,倒像個營養不良的病人那樣,待見打坐,迷戀香火雲集之地。據說,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一匹修正果的坐騎。因此,佛座和香爐的腳部,都裝飾著狻猊的尊容。古典小說也借用“龍子”的稱謂,《水滸傳》裡,梁山第四十九名好漢“地闔星” 鄧飛,不就叫“火眼狻猊”嗎? 

    (六)蚣蝮,排名第六。又叫“贔屭”。這玩意兒模樣像龜,喜歡水,又稱“吸水獸”。傳說,他能一口吸光三江四海水,所以,有一個別名“吞江蚣蝮”。他調節水量的能力足以超過耗資龐大的“三峽工程”,一條不馴服的河流,在他手下服服帖帖的,“少能載船,多不淹禾。” 有這等功德,他隨即被請上了橋樑的石柱。傳說,蚣蝮當初很不馴服,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瞎折騰。大禹收服了他,就搬來石碑,鎮住他。因此,民間便出現了“王八馱石碑”的形象。其實,“贔屭”不是王八,彼此背甲的形狀、數目都不一樣。而且,“贔屭”有一排牙齒,龜卻沒有。 

    (七)狴犴,是老七。又名“憲章”,形似猛虎。他有威力,最愛管閒事,尤其喜歡提別人打官司,所以,衙門和監獄都拿他的形象做裝飾。狴犴天生就是“大法官”的材料,他仗義執言,明辨是非,眼睛裡不揉沙子,誰也甭想跟他拉關係、套近乎。再加上它正義凜然的親民外表,誰都對他敬畏三分。難怪監獄門楣和公堂的“肅靜牌”、“回避牌”上,處處都有他虎視眈眈的眼睛——公生明,廉生威呀! 

    (八)負屭,排行老八。他長得也很像父親,應該說,他和大哥囚牛情投意合,哥兒倆都文縐縐的。囚牛喜歡欣賞音樂,負屭則迷戀詩詞歌賦、文章書法,他是兄弟九個當中的“秀才”。既然和文學藝術親近,負屭便甘願化做優美、典雅的圖案去襯托世間的文學精品。他往往盤繞在木刻、石碑兩側,成為裝點錦繡文章的圖騰。 

    (九)螭吻,又名鴟尾,是“龍子”中的“老疙瘩”。他是一種魚形的龍,大嘴巴,好像吃不飽似的,喜歡吞東西。《太平御覽》中說:“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所謂“魚虯”,就是螭吻的“曾用名”。螭吻水性極好,且有鎮邪避火的功效。佛教,將他安插在雨神寶座下,據說,可以滅火。民間將他作為“吞脊獸”,安在屋脊兩頭,以期消災滅火。 

    有關九位“龍子”的版本非常蕪雜,也的確篩選不出一種最權威的說法,只能自說自話,姑枉一聽吧。除上述“九子”之外,還有其他入選名單,比如:鐘鼎上,肚大貪吃的“饕餮”;門環上,雙唇緊閉的“椒圖”;商人手裡,只進錢財、不流外水的“貔貅”……其實,“龍生九子”,本來就是個“虛數”,就像“文王百子”一樣,抓一個算一個,只要人間美好的願望依然存在,這些代表祥瑞、幸福的傳說和圖騰,就會不斷充實、越來越多。
 
 
東方印象(eastimpression.com),中國元素產品購物網,專為鍾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士精心打造,以中國元素產品為承載,或自我樂享,或禮尚往來,盡顯獨特的東方人文氣韻。最美印象,就在東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