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紮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製作方法和工藝過程:
  畫蠟前的處理:先將自產的布用草灰漂白洗淨,然後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於布的反面,待曬乾後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點蠟: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裡,用火盆裡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另外一些地區則不用花樣,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畫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染色: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裡,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乾,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折疊而損裂,於是便產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為"冰紋"。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致的風味。  
  去蠟:經過沖洗,然後用清水煮沸,煮去蠟質,經過漂洗後,布上就會顯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來。

  價值所在: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藝術之花。  
  蠟染圖案以寫實為基礎。藝術語言質樸、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像,含有無窮的魅力。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蠟染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現代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誇張變形的裝飾紋祥,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適合現代的審美要求。 

  蠟染保養:
  一、由於蠟染的原料是純棉布,因此在保養方面應注意防潮、防腐蝕,以免發黴長蟲。如果買回後是用於收藏而非裝飾,請定期取出涼曬。   
  二、蠟染可以隨時用水清洗,但在洗的過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劑,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機洗,因為很多染畫主要是以須邊突出主效果,用機洗會將須邊攪壞。洗完後的蠟染製品可以熨燙。  
  三、蠟染製品買回後,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裝裱。同時蠟染由於是用100%純棉布製成,因此還是服裝、被套、床單等的極佳選擇。只要運用得當,一定會讓您的居室或者辦公室呈現另一番情趣。   
  四、蠟染在收藏與保養過程中應放置在乾淨、整潔、無塵的環境中,並應有專人定期清掃。
  起源傳說
  在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的起源的故事:
  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製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楞,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裡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跡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 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裡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