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竹簾
    梁平竹簾,又稱梁山竹簾,是民間手工藝品,“竹簾畫”的一種。是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已被錄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辭海》記載:“竹簾畫,在細竹絲編織的簾子上加上畫的工藝品,產於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 而梁平竹簾的工藝製作歷史已逾千年。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
  “梁平千絲總相連,借得七仙靈巧手,換來天下第一簾”。 是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極其精美的手工藝品,既實用,又是重要裝飾品。曾多次作為劉少奇、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禮品,北京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處都有珍藏。
  梁平竹簾色澤典雅,工藝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風韻,蘇葆楨、黃胄等著名畫家都曾來梁揮毫潑墨,創作了大量竹簾畫作品。梁平竹簾也多次榮獲中國竹業協會、中國竹業博覽會等國家級金獎,是室內裝飾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梁平竹簾,還因其小巧輕便,“怡靜雅麗、堪以舒懷、且可卷折,攜帶、寄送均極便利,誠為饋贈佳品,非一般塑膠或其他原料製品所能比擬。”

  工藝溯源
  梁平竹簾工藝的製作歷史已上千年,據記載,在北宋時期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四方,人稱“天下第一簾”。它採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結合書畫、刺繡、植絨等表現手法,製作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工藝精細,外觀典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味。據《梁山縣誌》上記載:“竹木羽毛之屬,必它處所無及”,可以“征諸宋史”。 
  重慶梁平能夠成為著名的竹簾畫產地,因這裡處於長江三峽北岸,盛產各種竹子,適宜劈細篾絲的很多。竹簾畫掛在窗戶上,既無礙通風通氣,又便於外窺,而在外面還不能看見室內活動。有的畫藍天白雲,意境甚高遠。
  使用材質
  竹簾畫所用的不是一般竹簾。原料是纖維長、拉力好、韌性強、易於劈竹篾絲的當地慈竹,這樣才便於編織類似裝裱後的國畫“套子”(白坯,上面無畫)。
  製作工藝
  製作竹簾,加工工序包括:選竹、劈絲、編織、繪畫、成品修整等。由於竹簾由一根根竹絲和絲線編織而成,用光滑纖細的竹絲作緯線,蠶絲作經線編織而成,然後在竹簾的幅面上畫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等國畫,成為精美的壁飾和窗簾,有濃厚的詩情畫意,極富有東方色彩和民族氣派。
  竹簾生產以民間手工技術為主,借助簡單而巧妙的木結構機械,經過傳統的織造手段,精心選材,精工製作而成,一件完整的竹簾畫製品,從收取竹子到成品包裝入庫,要經過八十餘道工序的流水作業,需要優秀的操作技術和密切的配合銜接來完成。 據瞭解,因竹絲製作工藝不同,產品分為嘈絲竹簾、抽絲竹簾、筆卷竹簾、窗簾竹簾等門類,尤以抽絲竹簾製作難度最大,工藝水準最高。它的每一根竹絲都要通過三個細如針尖的小孔來整理。
  發展歷史
  《梁平縣誌》記載:“竹,栩毛之屬,必他處所無及,征諸宋史,則嘗貢錦”。由此可見,曾作為“貢錦”奉獻皇帝的竹簾,它的製作歷史早于宋代。
  明代,四川梁山人就在粗線竹簾上直接用漆繪上各種吉祥圖案供室內外(所謂室外即作窗簾)懸掛。  
  清代,畫家方炳南開始運用具有傳統的國畫技法,在細絲竹簾上畫出山水、花鳥、人物等畫,也可以寫上書法作品,並成為陳設,又做成多種樣式,如:中堂、琴挑(細長)、斗方、橫幅、四條屏、屏風畫等等。 
  抗戰期間,美蘇盟國均有駐梁山(即梁平)軍用機場的空勤人員,他們對竹簾工藝品大為欣賞,紛紛帶回本國饋贈親友,使梁山竹簾遠渡重洋。
  1954年,國家把藝人組織起來,建立了竹簾生產小組。
  1956年,改生產小組為生產合作社。  
  1957年,竹簾藝人段嗣光應邀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藝人代表大會。
  1958年,國家輕工部撥專款建竹簾廠,重建廠房車間和竹子生產基地,藝人增至百餘人,竹簾品種達二十多個,銷售出現供不應求的景況。
  1959年,竹簾廠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承制巨幅竹簾窗簾,朱德元帥見後,稱它為“新中國的一大成就”。  
  六十年代中期,特別是“文革”期間,受“破四舊”的影響,竹簾生產處於舉步維艱的尷尬狀況。
  1975年,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又將竹簾作為禮品,攜往大洋彼岸。
  1980年,梁平工藝竹簾廠再次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承制了五幅大型竹絲窗簾裝飾品,中外人士流連于此,均讚不絕口。
  2006年10月下旬,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竹文化節,代表重慶參加全國竹文化節的梁平竹簾畫《十二金釵》、刺繡竹簾畫《熊貓圖》在1000多件竹工藝品中脫穎而出,雙雙榮獲金獎。  
  隨著市場的需要,生產工藝不斷改進,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並將刺繡與繪畫有機結合,製作出高檔精美的竹簾工藝品,使竹簾工藝這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梁平竹簾-錦繡
163114

梁平竹簾-威振
17012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