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發展
  現有的考古發現證明中國的絲織技術最早應該出現在5500年之前,中國人工養蠶則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三世紀。傳說中西陵氏之女,黃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國第一個種桑養蠶的人。據《通鑒綱目外記》載,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 
  周朝的時候中國已經設立了專門的蠶桑管理機構。到了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建立了通往中東和歐洲的通道。中國的絲綢和蠶桑養殖技術也逐漸隨著絲綢之路傳到了其他國家。中國的絲綢在古羅馬時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評價,而今,中國的絲綢仍然以其高品質而聞名於世。
  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繡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幾千年前,當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它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絲綢從那時起,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目前已知的最早絲織物,是出土於距今約4700年良諸文化的遺址。
  關於絲綢中國有一個悠遠的傳說:遠古時代,黃帝打敗了蚩尤,“蠶神”親自將她吐的絲奉獻出來以示敬意。黃帝命人將絲織成了絹,以絹縫衣,穿著異常舒服。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尋找能吐絲的蠶種,採桑飼蠶。後世民間崇奉嫘祖為養蠶的蠶神,黃帝為織絲的機神。採桑養蠶與制絲織綢,便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基本勞作手段。
  中國是家蠶絲的發源地,養蠶,繅絲是中國古代在纖維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已發明絲綢織造以及朱砂染色技術,此後隨著織機的不斷改進,印染技術的不斷提高,絲織品種日益豐富,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染織工藝體系,使中國古代的絲綢染織技術領先於世界各國。
  絲綢特性
  第一,舒適感。真絲綢是由蛋白纖維組成的,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對人體的摩擦刺激係數在各類纖維中是最低的,僅為7.4%。因此,當我們的嬌嫩肌膚與滑爽細膩的絲綢邂逅時,它以其特有的柔順質感,依著人體的曲線,體貼而又安全地呵護著我們的每一寸肌膚。
  第二,吸、放濕性好。蠶絲蛋白纖維富集了許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親水性基團,又由於其多孔性,易於水分子擴散,所以它能在空氣中吸收水分或散發水分,並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氣溫下,它可以幫助皮膚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膚過於乾燥;在夏季穿著,又可將人體排出的汗水及熱量迅速散發,使人感到涼爽無比。正是由於這種性能,使真絲織品更適合於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因此,人們都把絲綢服裝作為必備的夏裝之一。絲綢不僅具有較好的散熱性能,還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溫性得益於它的多孔隙纖維結構。在一根蠶絲纖維裡有許多極細小的纖維,而這些細小的纖維又是由更為細小的纖維組成。因此,看似實心的蠶絲實際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這些空隙中存在著大量的空氣,這些空氣阻止了熱量的散發,使絲綢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塵、耐熱性。真絲織物有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與吸氣性,所以除製作服裝外,還可用於室內裝飾,如真絲地毯、掛毯、窗簾、牆布等。用真絲裝飾品佈置房間,不僅可以使屋子纖塵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內安靜。由於蠶絲具有吸濕、放濕性能以及保濕性、吸氣性和多孔性,還可調節室內溫濕度,並能將有害氣體、灰塵、微生物吸掉。另外,真絲纖維的熱變性小,比較耐熱。它在加熱到100℃時,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數合成纖維的熱變度要比真絲大4~5倍。蠶絲的燃燒溫度在300~400℃,屬難燃纖維,而合成纖維的燃燒溫度在200~260℃,即易燃、易熔。因此,採用蠶絲纖維作為室內裝飾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塵、保溫作用,還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線。絲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線,因此絲綢具有較好的抗紫外線功能。而紫外線對人體皮膚是十分有害的。當然,絲綢在吸收紫外線後,自身會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使絲織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黃。
  絲綢之府:浙江杭州
  杭州舊稱錢唐(余杭縣錢塘村),宋代以前屬吳興郡(湖州),有“絲綢之府”之稱。
  說起杭州絲綢,要先從一個書法家說起。書法家名叫褚遂良,因為唐高宗封他為河南郡公,所以世稱褚河南。不過他的祖先確實也在河南,但後來從河南遷到了杭州(錢塘),所以便成了錢塘人。褚遂良的父親叫褚亮,是陳後主(浙江湖州市長興縣人)的尚書殿中侍郎,後來入隋,又入唐,褚遂良最後也成了唐太宗的重臣。他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不過因為反對武則天掌朝,最後被貶到今天的越南,死在了那裡。
  當時褚家後代都被流放到了邊遠地區,直到武則天死才給平反。褚遂良的第9代孫褚載,從其先家揚州遷到了杭州,那已經是晚唐了,西元897年,褚載進士及第。
  杭州的老百姓傳說,就是褚載從揚州遷到杭州的時候,他把揚州的先進絲綢技術帶來了,從此杭州絲綢業才得以長足進步。因此,杭州絲綢行業的人,把褚載當作他們的祖師爺來敬。
  相傳褚家的故居在今天杭州下城區的新華路北段,這個地方舊時稱忠清巷,自唐宋以來,一直就是杭州絲綢業的中心區域之一。宋代,絲綢業的人已奉褚載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就修建成了觀成堂。到了清代,還樹了碑文說:昔褚河南之孫載者,歸自廣陵,得機杼之法,而綢業以張。杭州絲織業的聖地在東園巷的機神廟,那裡有一塊碑,也專門記載了這件事情。
  滿清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莊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1928年,浙江省建設廳提出動議,擬舉辦西湖博覽會,得到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浙江湖州人)的支持。並專門設立了絲綢館,1929年6月6日下午2時,西湖博覽會舉行了盛大開幕儀式。參加典禮的有國民政府代表孔祥熙、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朱家驊、中央委員林森、中央委員褚民誼、行政院代表蔣夢麟、監察院院長蔡元培、浙江省主席張靜江和各部、各省、市代表、來賓共計數百人,觀眾達10萬餘人。
  冰心老人曾經說過:"在浙言商,首推絲綢"。杭州是國家命名的“六大綢都”之一,杭州市余杭區是國家確定的“絲綢織造基地”,杭州已連續舉辦四屆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全國絲綢資訊中心也坐落在杭州,所有這些充分證明了杭州具有發展絲綢產業的獨到優勢。專案為“中國紡織面料—絲綢產品流行趨勢”,杭州作為發佈地最能體現行業的代表性。
  如今杭州常年生產綢、緞、棉、紡、縐、綾、羅等十四個大類,二百多個品種,二千餘個花色,圖景新穎,富麗華貴,花卉層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許多產品榮獲國家部優或省級優質產品獎,遠銷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絲綢之戰
  大約在西元前四世紀,中國的絲織品就已經馳名於世。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的絲綢製品開始傳向歐洲。歐洲人把這種質地輕柔、色澤華麗的絲織物看作是神話中“天堂”裡才有的東西。古希臘人乾脆稱中國為賽裡斯(Seres),即絲之國,他們把購絲綢、穿絲綢看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徵。據西方史書記載,有一次羅馬帝王愷撒大帝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服去看戲,絢麗奪目的王服在劇場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人情不自禁地贊道:“真像是一個美麗的夢”!於是,在那裡掀起了一股人們競相購買絲綢的奢侈之風。
  當時中國的絲綢經波斯商人轉手銷往羅馬,其價格貴如黃金。於是羅馬人打算與埃塞俄比亞人聯合,繞過高價壟斷經營的波斯,從海上去印度購買絲綢,然後東運羅馬。波斯人得到消息後,便用武力向埃塞俄比亞進行威脅,阻礙他們充當羅馬人獲取絲綢的中間人。羅馬人無奈,只好請與波斯近鄰的突厥可汗幫忙調解。據亨利玉爾寫的《古代中國見聞錄》中記載,西元六世紀,突厥派出了一個由粟特人組成的使團到達波斯,打算與波斯進行一場謀求能夠允許其商隊在波斯境內自由通過的談判。然而波斯為了獨佔中西絲綢貿易之利,不但不答應使團提出的要求,還將收購來的粟特商人販運的絲絹統統燒毀,以表示波斯不同突厥人就此問題進行談判的態度;在突厥派出第二個使團時,波斯人還製造了將其大部分使團成員毒害致死的悲劇,使雙方矛盾迅速激化。導致東羅馬聯合突厥可汗于西元571年征討波斯,結果雙方交戰20年之久不分勝負,這就是西方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戰”。
 
 

《孫子兵法》絲
1133647

《孫子兵法》絲
533320

書聖王羲之《蘭
2316

絲綢郵票珍藏版
613368

《論語箴言》絲
280163

國粹京劇旦角丑
533320

《論語》絲綢珍
1133647
分享到: